產值規模沖刺千億關于網紅牛蛙的繁育掌握這幾點事半功倍

隨著牛蛙產業鏈的形成和完善,牛蛙繁育技術越發凸顯重要,特別是新進入的養戶,對于牛蛙苗高度的需求,加上繁育技術的落后,導致牛蛙的繁育跟不上行業的發展和需求,牛蛙人工繁育技術是解決該問題的最佳選擇之一,通過人工繁育技術的研究,增加牛蛙繁育的質量,從而滿足牛蛙產業鏈的發展。

一、牛蛙繁育現狀

雖然現在牛蛙產業鏈發展越來越完善,但是由于牛蛙親本退化,繁育技術落后,沒有形成規?;牧挤N場,導致牛蛙繁育一直桎梏著產業鏈的發展,小作坊式的繁育目前在市場上形成主流,這有市場的因素,也有環保等政策的原因導致,整個牛蛙繁育缺乏健全的繁育體系,缺少良種場以及繁育技術,這些因素導致牛蛙繁育率不高,苗種質量差,養戶投入成本大等問題,目前自然繁育是市場的主流,人工繁育由于技術和市場的原因還處在初級階段,但是自然繁育滿足不了市場對于苗種的長遠需求,提供穩定的苗種來源和高質量的苗種,人工繁育是最佳的選擇。因此研究牛蛙人工繁育技術是解決未來牛蛙產業鏈中苗種發展的最佳方法!

二、牛蛙繁育室建設

不管是自然繁育還是人工繁育,建設繁育室是必不可少的,繁育室的建立,可以有效解決繁育中的很多生產問題,突出的便利性、規模性,能夠讓繁育更加科學,也極大程度上方便管理,提高生產效率。

目前主流的繁育室采用的是溫室大棚繁育的方式,該模式不僅僅在繁育上做到溫度可控,水質可控,還極大地發揮出該模式可復制性的優勢,讓繁育更加輕松和科學!

繁育室的建立包括幾個板塊的建設,大棚的建設,孵化池的建設,孵化箱建設等三個模塊的建設,溫棚搭建選擇長20米,寬10米,大棚的搭建可以根據地形以及生產需求進行大小的調節;溫棚里面建設孵化池,池子可以是土池腹膜,也可以采用水泥池的方式,其各有優勢,可以根據生產要求進行選擇;孵化箱一般選擇大小在0.5-1平米,通過鋼絲繩將孵化箱有間距地固定在孵化池內,在孵化池中可以采用種質集束水草或者安放人工制造的塑料水草,便于卵塊的附著,以及后期的采卵,避免卵塊沉水,不易生產操作。有條件的還可以在溫棚里面安裝空調,進行溫度的調節,便于控制溫度,達到孵化的效果!

孵化室還需注意進排水的便捷性,進排水設施需完善,且保持可以控制孵化池水體排灌,便于后期繁育管理!

具體操作見下圖1、 圖2 、圖3,注:該孵化模式已經申請專利,受到知識產權保護。



圖1:孵化室建設平面圖



圖2:孵化室建設橫向剖面圖



圖3:孵化室建設縱向剖面圖

孵化室的建設不是統一固定的標準,可以根據生產實際的要求進行大小的調整,既要保證其工作的穩定性,又必須兼顧生產的實用性、簡便性和成本控制性。

三、牛蛙孵化池建設

牛蛙孵化池的建設是在繁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環,不僅僅關系到卵塊孵化率的問題,還直接影響到整個生產鏈條的有序進行。好的孵化池必須具備良好的排灌設施、增氧設施、過濾設施等要素。一般實際生產上,我們選擇建設苗種孵化池長2米、寬1米的網箱進行溫棚孵化,同樣,孵化池可以選擇建設成水泥池,也可以建設成網箱,根據實際生產進行調整,發揮其各有的優勢。具體建設見圖示:(注:該模式已經申請專利,受知識產權保護)



圖1:孵化池流程圖



圖2:孵化池平面圖



圖3:孵化池剖面圖

孵化池的建設可以根據實際生產進行調節,同時也需要兼顧地理、環保、尾水處理等因素,最重要的還是必須符合孵化的條件以及要求,目的是為提高卵塊的孵化率以及成功率。

四、牛蛙親本選擇

牛蛙養殖在中國已經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了,但是保種育種工作幾乎沒有進行,導致近年來牛蛙親本退化,苗種質量嚴重下降,如何選擇優質的親本,進行良種良養已經是尤為重要的行業問題。

1、牛蛙生物學特性

我國的牛蛙養殖主要是分布在廣東、福建、浙江、湖南、四川、湖北、江西等地,牛蛙體綠或棕色,少數呈棕黑色,腹部白色至淡黃色,四肢有黑色條紋。頭部寬扁,口吻端呈鈍弧形,眼球外凸,有瞬膜可將眼閉合,沒有外生殖器,體外受精。牛蛙屬于兩棲類,春季繁殖,產卵于水中,孵化出蝌蚪,用鰓絲呼吸,為單循環系統;蝌蚪經過變態以后可離水生活,用肺呼吸,為不完全雙循環系統。牛蛙性腺發育成熟需要8-9個月的時間,雌蛙一般在350g以上,雄蛙在300g以上。成年牛蛙體長可達20cm上下,體重可達2000g左右。

變態以后的蛙喜陰怕光,喜靜怕驚,最適溫度在25-28度,水溫低于15度高于32度時,牛蛙停止攝食,9-10度開始冬眠。牛蛙對于水質的要求不高,但是由于高密度養殖,污水較多,所以對養殖用水要求高,牛蛙可以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在餌料不足的時候,會出現大吃小的現象。

2、牛蛙雌雄分辨

達到性成熟的牛蛙,雌雄的外形上有很大的差異,雄性牛蛙的鼓膜一般比眼睛大2倍左右,前肢內側有婚姻墊,用來抱住雌蛙;咽喉部皮膚呈金黃色,內有一對聲囊,能發出牛一樣的叫聲。雌蛙的鼓膜和眼睛差不多大,沒有婚姻墊,咽部的皮膚一般是灰白色,黑色的斑紋,沒有聲囊。







3、如何選擇優質的牛蛙親本

選擇好優質的親本是牛蛙繁育出優質苗種的關鍵,在挑選親本的時候,應該選擇沒有發生過疾病且沒有外傷的親本,同時選擇個體較大,生產次數<2次的種蛙,在選擇種蛙之前,還需要對個體進行病理學檢查,剪剖觀察內臟器官是否健康,性腺發育是否健全等,同時,需要了解引進種蛙場的發病史,用藥史等,越為詳細,越能挑選出健康合適繁育的種蛙。

4、牛蛙親本的培育

將選擇的種蛙放入提前準備好的種蛙池中精心飼養。每天投餌量約為種蛙體重的10%,其中動物餌料應不低于60%,培育親本時候,一定要選擇優質的飼料,滿足親本的營養需求,且合適地添加增加機體免疫能力的制劑,提高親本的體質和免疫能力。種蛙攝食規律:發情時食量減少,抱對時停止攝食,產后食量恢復正常。投喂餌料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酌量增減,以避免浪費餌料,污染水質。為了保持良好的水質,種蛙池每天加注新水1次,換水時應注意產卵區水位要保持在10~15厘米。

五、繁育技術

牛蛙繁育大體可以分為自然繁育和人工繁育,目前,由于受到技術制約以及各種因素影響,采取自然繁育的比較多,人工繁育還有巨大發展空間,隨著牛蛙產業鏈的完善,人工繁育是解決牛蛙種苗短缺的必經之路,也是提高苗種質量的可行之道。

1、自然繁育技術

牛蛙自然繁育技術相對于人工繁育技術比較簡單,且容易操作,在親本培育中,選擇發情較好的種蛙按照1:1的比例放入繁育室中,讓其自然交配,自然產卵,然后收集卵塊放入繁育池中進行孵化,在自然繁育過程中,需要注意種蛙的發情質量,盡量避免人為影響種蛙抱對交配,種蛙產卵以后,及時撈出,放入孵化池,同時,繁育室和孵化池需要保持微流水刺激,增加種蛙發情,以及卵塊的發育,嚴格控制溫度在25-30度之間。

2、人工繁育技術

牛蛙人工繁育是未來牛蛙繁育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解決牛蛙種苗短缺、牛蛙種苗質量參差不齊的重要舉措,但是由于其技術含量比較高,對從業人員技術要求嚴格,所以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但是隨著牛蛙產業鏈的發展,人工繁育必將受到重視,也會培育出一批優秀的技術人員。

2.1牛蛙種蛙的選擇

在進行人工繁育前,進行種蛙的篩選,除了文章第四部分中提到的篩選標準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a、選擇親本時,雄蛙個體應該在400-500g,且為2冬齡的種蛙,要求雄蛙下頜金黃,婚姻墊明顯,叫聲爽朗;雌蛙要求在300-400g,且在2-3冬齡的種蛙,要求腹部膨大、柔軟有彈性。

b、選擇種蛙一般在越冬前11月份,此時溫度適宜,適合運輸,也適合營養的轉換。

c、選擇親本,一定要宜近不宜遠,避免長途運輸,對種蛙造成影響。

d、種蛙體型過大過小,年齡過大過小也不宜采取做種蛙。

2.2 種蛙的發情表現

性成熟的牛蛙在外界因素,如溫度、陽光等的影響下,都有明顯得發情行為表現。雄性表現為不斷發出洪亮的鳴叫,吸引雌蛙,平均一小時在100次左右,并且伴隨著躁動不安,有追逐雌蛙的行為。雌蛙在發情時候,表現為腹部膨大,泄殖孔開放,發出低沉的叫聲,不斷向雄蛙方向跳去。

2.3 種蛙的人工催產

種蛙人工催產應在水溫 20℃以上, 而且是連續晴天時進行。使用的藥物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黃體生成 素類似物 (LRH-A) 及蛙類腦垂體。前兩種市場有售,蛙類腦垂體一般自制。按雌蛙體重來確定使用劑量,一般每千克雌蛙用腦垂體 6~8 個,LRH-A 25 微克或HCG 600國際單位。如無蛙類腦垂體,也可單獨用 LRH-A 或 HCG,劑量 分別為 30 微克/千克、1200國際單位/千 克。

注射部位通常為臀部肌肉或腹部皮下,一次注射。注射激素后,種蛙按1∶1的比 例放入產卵池內,約經40小時后,雌雄開始抱對產卵。在進行人工催產的時候,需要注意:注射催產藥物的時候,盡量將種蛙頭部向下,呈45度角,讓其內臟團靠近頭部方向,避免用針刺傷內臟;打完催產針以后一定要用復合碘進行消毒,避免繼發感染。將種蛙放回繁育室以后,進行全池潑灑抗應激藥物,消除種蛙催產帶來的應激反應。



2.4 蛙卵的采集

牛蛙在催產放入繁育室以后,仔細觀察其發情情況以及抱對情況,其抱對時間短的在幾個小時,長至一天左右就會開始產卵,牛蛙產卵一般維持在10-20分鐘,牛蛙在產卵的時候,一定要保持繁育室安靜,不能人為干擾,以免造成難產情況;牛蛙產卵以后,不宜久留在繁育室,在牛蛙產卵20-30分鐘后進行卵塊采集,避免牛蛙破壞卵塊,剛產完的受精卵塊,一般經過卵膜吸水后膨脹,動物極朝上,植物極向下,如果發現植物極向上,卵塊發白,表明沒有受精,需要撈出清理。將采集的卵塊放入孵化池,每平米可以放置8000-10000粒卵,不宜過多,且保持孵化箱微流水和充足的氧氣,水溫控制在25-30度左右,據文獻報道,牛蛙在28度水溫時候,其孵化的雌雄率明顯高于雄性,這對于實際生產也起到較好的指導意義。

2.5 卵塊的孵化

放在孵化池的卵塊一定要同一天采集的,避免孵化出的蝌蚪大小不一,牛蛙卵塊的孵化率和密度有很大的關系,一般我們每平米放8000-10000粒卵,但是一定要注意增氧,以及采取上面講到的微流水,刺激卵塊發育。孵化的時候,一般要求溫度在25-30度,所以如果區域限制很大,一定要做好保暖增溫的設施,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ph保持在6.5-7之間,孵化池水深在50厘米左右,鹽度必須低于0.2%,而且遮風避雨的設施也要做好,提高其孵化率。

剛孵化的蝌蚪在5-6毫米,非常幼小脆弱,主要是吸收卵黃囊為主,并不會攝食,只是吸附在附著物上休息,所以這個時候不要有過大的動作,以免影響其發育。蝌蚪孵化3-4天后,鰓蓋發育完全,開始攝食,可以投喂粉料和進行肥水養殖。10-15天后,就可以轉入蝌蚪池飼養了。



六、牛蛙繁育技術的綜述

隨著牛蛙產業鏈的完善,特別是預制菜和流通環節的打通,讓牛蛙養殖業也越來越順暢,很多的新手養殖戶涌入牛蛙養殖業,但是由于缺乏技術,容易造成養殖失敗,特別是現在因為行業的發展,苗種短缺,質量參差不齊,更加加重了養殖從業者的負擔。健全牛蛙繁育體系,建設良種場是未來的趨勢,也是行業持久發展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何福林.牛蛙的人工催產試驗[J].淡水漁業,2005,(05):56-58.

2.高博. 我國牛蛙產業現狀及前景分析[D].集美大學,2017.

3. 何福林.牛蛙的人工催產試驗[J].淡水漁業,2005,(05):56-58.


|聲明:本站內容來源于網絡或農兜會員發布,農兜只作為信息發布平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擔任何圖片、內容、觀點等內容版權問題,如對內容有歧義,可第一時間聯系本站管理員發送郵件service@ainongdou.com,經核實后我們會第一時間刪除。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