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回憶丨大部分紹興年輕人都不知道的絕技
早年間,紹興城鄉活躍著一批手藝師傅,他們身懷專技,穿街過巷,滿足居民的各種特殊需求,閹雞呀、補鍋呀、磨刀呀等等,給人們留下難忘的記憶,也反映出社會的巨大變遷。
閹雞師傅
城鎮改造前,紹興城鄉很多家庭愛養雞,多的十來只,少的三四只。多是母雞,揀蛋給男人和小孩補身子,或者到集市上換油鹽醬醋。也有公雞,其中一只作種,讓它傳宗接代,否則母雞生下的蛋孵不出小雞。其他公雞則都閹掉,使其溫順不好斗,見了母雞也不胡思亂想,一心長肉,到臘月宰了過年。
閹雞是個技術活,非專人不可。每年二三月間,就有閹雞師傅出現。他們一般將兩個袖口扎緊,腰間掛一只裝工具的布袋,看到住戶稠密且有雞群啄食的場地或大院子,便借個矮凳坐下來,雙膝拼攏,鋪上一塊布墊,等待客戶。
一會, 居民們就陸續將一個月大小的小公雞送來。他捉住一只,將雞的翅膀交叉編牢,用夾棍將雞的雙腿捆,讓其安靜地躺在布墊上。然后,在雞胸右側最末肋骨處,拔去少許雞毛,拿出鋒利的劃刀,在雞胸上麻利地割出一個口子,用帶瓣的擴張器將其擴開。隨即伸進細長的小勺,撥開雞腸之類,找到“雞腰子”(睪丸),用另一只手操作帶馬尾的弓形割丸器,將雞的兩只腰子割下,用小勺取出。
最后取下擴張器,撫平刀口、雞毛,解除對翅膀和雙腳的束縛,往雞嘴里塞一粒消炎的丸子,便將雞放了或交還給雞的主人。整個過程嫻熟迅疾,不過小孩撒泡尿的功夫。閹雞的工鈿比較便宜 ,一般兩三分錢一只,有的幾塊年糕兩個粽子也行。
公雞經過閹割,根除了雄性激素,變得十分溫順好靜,到年底常能長成三斤以上甚至五六斤的大獻雞,而且肉質鮮嫩、無騷味。同時獻雞羽毛特別漂亮,穎長艷麗,富有光澤,是雞毛撣帚和毛織物的上等原料,專業戶來收購時可以賣出一個好價錢。
銅匠師傅
三四十年前,居民煮飯炒菜炊具和日用器皿,都是鋁鐵、搪瓷制品,這些東西不僅較貴,用久了還容易破損,這就需要銅匠師傅來修補。
圖 | 百度百科
那時的城區還沒現在這般繁華嘈雜,半上午或半下午,里弄里常有“咣哧咣哧”的銅片碰撞聲響起,家庭主婦們便知道銅匠師傅來了,要修東西的便把他叫住。
圖 | 網易浙江
銅匠師傅的挑擔比較復雜。前頭是風箱,風箱上面是放工具的抽斗,再上面是懸空的圓弧挑柄,圓弧下方的一根弦桿上,掛了五六塊黃銅片,挑著走起來,便“咣哧”作響,代替吆喝。擔的后頭是一只爐子和一條半長的矮凳。
有一王外婆要修一只搪瓷面盆。這是她老太公當勞動模范時得的獎品,已經用了近20年,底部沿口掉了一處搪瓷,爛穿了。這是個小活 ,工鈿6分,相當于一付大餅油條,如果買新的,大概要3元左右。
圖 | 搜狐
銅匠師傅先將破洞四周清理干凈,然后用一段管子將風箱和爐子對接,在爐子里放進木炭,以火柴和廢紙引火,拉幾下風箱,炭火就燃上了;接著在炭火中央窩入一塊烙鐵,遮上蓋板;一二分鐘后,用鐵鉗鉗出燒得通紅的烙頭,醮一下焊藥,在一塊焊錫上溶沾錫液,將它迅速涂鑄在破洞上;這樣重復一兩次,便將破洞完全補住了。
李嬸要補炒菜的瓢鑊(小鐵鍋)。銅匠師傅開價一角二分,李嬸說“咋那么貴,裂縫還沒剛才面盆的洞大呢!”銅匠師傅告訴她,補鑊不能用焊錫,因為錫的熔點低,火上一燒就熔了,必須用鐵來補,而鐵的熔點在1300度以上,修補不易哩。李嬸不再言語,將鑊交給了他。
圖 | 美篇 紅火
只見他在爐子里加進一手把焦炭,又窩進一只小坩鍋,坩鍋里放入一粒鐵丸,遮上蓋板,然后拉風箱催火。足足四五分鐘后,鐵粒才熔了。他用左手拿著一塊厚實的耐火墊子,用右手拿鉗子將坩鍋里的鐵水倒入墊子中央,然后迅疾將鐵水墊子貼到鐵鑊破損處外側,同時右手用墊子在里側貼壓,便將破損處堵上了。
沈師母拿出一只底部破裂的鋁鍋來,銅匠師傅看了看,建議說:“換個底吧,給儂便宜些?!薄岸嗌馘X?”“材料一元五角除外,一碗沃面鈿?!薄岸嗌??”“一共一元六角二分!”
圖 | 百度
講好價鈿他就開始操作了。先把破鍋底剪去,接著在坐凳方洞中裝進一根頂端成小平臺的方鋼棒,便于鋁鍋可以扣在上面操作。接著在這小平臺上,用小錘將鋁鍋低部的沿口,敲出—圈外翻的勾邊;又選定一塊尺寸相當的全新圓鋁片,敲出一圈向內的勾邊;然后將鍋和底扣在一起,輕敲,使兩者勾邊嚙合密接;最后再將密接的圈邊敲實,使其緊緊抱貼在鋁鍋外壁,并抹嵌一層油灰泥 ,這才完工。換了底的鋁鍋下半身煥然一新,絕不漏水,又可用上一個輪回了。
磨剪刀師傅
“磨剪刀啰…戧薄刀!”
“磨剪刀啰…戧薄刀!”
這是磨刀師傅的吆喝聲。他們總是短褲短衫,腰間系一條布褡,肩上扛一條矮腳長凳,長凳上是固定的磨刀在石。
那時一般家庭中,剪刀的用途都很大,因為小衣短褲、縫縫補補都自己動手;特別是一家人的鞋子,沒買皮鞋的,一律穿布鞋,自已做,將破被爛衫依樣剪成小塊,千層百納切成鞋底;有的家庭搞副業,“打布百”,修剪時更需麻利的剪刀。所以對剪刀的維修需求很大。
修剪刀看似簡單,卻很有訣巧。有的“咕咕”地磨三十來下,換個爿又“咕咕”地三十來下,然后錘幾下中間的“軸眼”,便修復了。有的幾經返工,額頭冒汗,仍不甚讓人滿意。有一次馮家大嬸的一把傳代剪刀,兩年中三次叫人修,都弄不好,尖鋒處總剪不了細發。后來碰到一位城東的師傅,他將剪刀的前身用麻繩捆札了十來圈,然后在“軸眼”上悶悶地敲了三錘,立馬就好了。
所謂戧薄刀,是指老舊的菜刀經長年累月磨損,鋒刃全消,變得既鈍又厚,光靠磨礪已不解決問題,需先用堅硬的戧刀將沿口戧薄,然后再在砧石上磨出鋒刃。但這也很有講究,有一次兩個鄰居都拿出老舊菜刀,磨刀師傅只修了一家,另一家的說什么也不肯修了,弄得差點吵架。原來這是個誠信且有眼力的師傅,他見穿這把刀,在制造時硬鋼用得少,只狹狹的一窄條,眼下幾乎已磨沒了,剩下的只是普通的鐵,磨鋒利了也只能用一時半會,不合算的。這么一說,倒讓菜刀主人感激了。
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人們散養雞鴨的現象已經很少;工業品也越來越便宜,過去賣只鋁鍋要半個月的飯鈿,現在一頓餐費就可買十來只。所以閹雞師傅、修舊師傅都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許多人的腦海中仍留著他們的鮮活形象。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