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我國農民合作社七個典型成功案例綠色發展推動產業轉型
(溫馨提示:文章篇幅長,但啟示意義巨大,如有興趣請耐心讀完)
農民專業合作社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是把千家萬戶小生產的農民組織起來,抱成一團,使農民真正成為千變萬化大市場的主體,提高農業標準化、規?;?、市場化程度,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是為農民的專業化生產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有利于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經營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
三是加強社員自律,協調專業合作社的內外部關系。農業生產的分散化和非組織化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經營。
鄉村振興恰恰要關注農民的利益。毛澤東主席1943年在延安的時候就講過:“合作社性質就是為群眾服務,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彼貏e強調,這是“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根本區別,也是共產黨革命的出發點和歸宿“。
鄉村集結號小編壹度為立志于鄉村振興的廣大同仁總結2022年我國農民合作社七個典型案例,希望對大家的工作有所幫助!
案例一:
北京市圣泉農業專業合作社
緊盯城鄉融合發展,打造“紅泥 +”農業產業模式
北京圣泉農業專業合作社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把握城鄉融合發展機遇,依托紅色土壤資源,圍繞陽臺蔬菜產業,著力打造 “紅泥+盆栽蔬菜、陽臺農業、休閑采摘、農業科普、農民培訓、紅泥泥塑”等“紅泥+”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培育“紅泥樂農場”品牌,以 “一園帶多園、一品帶多品”的形式,帶動和盤活周邊農業生產經營,引導市民下鄉、農產品進城,助力合作社成員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道路。
1、依托特色資源,塑造“紅泥 +”合作社品牌
合作社所在的紅泥溝村是北京唯一的紅泥土產地,紅色土壤含鐵量是普通黃土的 12 倍。合作社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引入“富鐵”“綠色”“科普”元素,培育“紅泥 +”合作社品牌。
一是注重富鐵,大力開展富鐵蔬果生產。優選種植草莓、靈芝、食用玫瑰等 30 多種芳香蔬果及食藥兩用產品,2015 年注冊了“紅泥樂農場” 商標。
二是注重綠色,開發盆栽蔬菜。研發了盆栽蔬菜專用營養土、種苗、可移動陽臺多層架等,制定了盆栽蔬菜教程,研發出盆栽食葉草、盆栽韭菜、盆栽甘蔗、盆栽藥食同源植物、盆栽芳香植物等多種盆栽蔬果,每年銷量達 10 多萬盆,覆蓋北京 130 多個小區、餐飲和星級酒店。
三是注重環保,推廣陽臺農業。聯合社區和中小學,推廣 1 米2 綠色蔬菜種植理念,引領市民和學生利用陽臺空間種植既能觀賞又能食用的有機蔬果。同時,面向機關、學校、企業等推出可食用地景,形成空中菜園,推廣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
2、挖掘鄉土文化,帶動休閑農業發展
合作社深入挖掘紅泥溝村的歷史文化,講好紅泥故事。
一是發展紅泥鄉土文化,開辦紅泥工作室,專注藝術品研發、博物館展示、藝術衍生品及禮品生產、創意設計、手工互動、科普教育等。將紅土傳統文化與休閑觀光有機結合,積極拓展農業的多重價值。
二是開展藝術創作,聘請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及當地民間工藝大師,圍繞農業、農村、農民題材開展藝術創作,開發紅泥藝術產品。
三是組織開展泥塑藝術展,吸引市民到合作社參觀游覽,帶動農產品休閑采摘,年接待市民達 1.5 萬人次。
3、開展科普培訓,助推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
合作社作為北京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掛牌的農民田間學校,把農業技術教育培訓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積極借助京津冀區域融合發展的趨勢,不斷拓展陽臺農業培訓的地域范圍。合作社還為內蒙古和吉林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如今,經常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到合作社接受陽臺盆栽蔬菜種植、綠色蔬果種植、蔬菜綠色防控、標準化生產等實用技術的實訓。
4、承擔社會責任,開展精準扶貧
合作社所在的南口鎮位于昌平區西部半山區,農戶家庭以傳統農業收入為主,收入來源單一。為幫助低收入農戶“脫低摘帽”,合作社發起了盆栽蔬菜精準扶貧項目,發動南口地區低收入農戶利用庭院種植盆栽蔬菜,發展庭院經濟。在品種選擇上,合作社為低收入農戶提供兼具食用性觀賞性、易于種植的盆栽蔬菜品種,如葉菜類、調味類、食藥兩用類等。在盆具選擇上,合作社為低收入農戶提供樹脂盆、塑料盆,既有利于蔬菜的生長,又美觀大方和經濟實用。在投入品上,合作社推廣用有機肥料替代化學肥料,保障蔬菜生產綠色、安全。
合作社將扶貧扶智相結合,定期組織低收入農戶開展集中培訓,幫助他們快速掌握盆栽蔬菜的種植技術,解決種植共性難題,并根據不同種植時間段和品種,分多次入戶指導。合作社與每一戶低收入農戶簽訂合作協議,在管理上實施“五統一”,即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統一防治作物病蟲害、統一發放種苗、統一采購農用物資。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推進實施,北京郊區的村莊將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走進鄉村、體驗農業。合作社將瞄準城鄉融合發展和城鄉居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把“紅泥 +”農業與康養休閑有機結合,讓“紅泥樂農場”成為農民的致富農場、市民的休閑農場,把“紅泥 +”農業建設成美麗農業。
案例二:
浙江省湖州南潯千金永根生態漁業專業合作社
創“非常 6+2”模式 促水產養殖轉型升級
湖州南潯千金永根生態漁業專業合作社創“非常 6+2”生態水產養殖模式?!?”指“一產+二產+三產”的生產模式,“2”指“物聯網+ 新零售”的商業模式。前者“養好魚”,后者“賣好魚”,帶動成員實現水產養殖利潤最大化。合作社打造了 2000畝省級生態精品園,勾勒出“水中養魚、岸邊種菜、壩上植果樹、樹下養雞鴨”的原生態畫面。合作社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檔案建設、水體環境實時監測、遠程操控,實現了水產養殖現代化、智能化。
1、生態立體養殖,綠色循環實現零污染合作社在基地及養殖戶中推行池塘內循環流水養殖(俗稱“跑道魚”)和生態標準化養殖模式,實現生態立體化種養,開創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的集約型發展模式,走綠色生態農業,推動養殖可持續發展。
“跑道魚”模式
塘內循環流水養殖模式借鑒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理念,將池塘養魚與流水養魚技術有機結合,通過建造養殖槽(流水池)和安裝推水曝氣等設備,將靜態池塘養魚改造成“生態式圈養”,實現零水體排放,從根本上解決了水產養殖水體富營養化和污染的問題。同時,在水質凈化區放養白鰱、花鰱以調節水質,并套養生態甲魚增加養殖效益。
生態標準化養殖模式
魚排放的糞便可作為岸邊水培蔬菜的肥料,水培蔬菜的葉子和種子可作為園區雞鴨的食物,雞鴨的排泄物又可以作為壩上果樹的天然有機肥。生態立體養殖模式在實現零污染排放的同時,還節約了成本,使園區利潤最大化,形成了天然的良性物質循環系統。據測算,生態立體養殖模式較常規池塘養魚可增產 10% 以上,養殖效益可提升 20% 以上。
2、線上線下聯動,市場零售開創新局面
搭建電商平臺
合作社與阿里巴巴誠信通網站、企業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合作,構建了以銷售自有產品為主、覆蓋生鮮全品類的社交電商平臺,提供面向全國的批發、零售業務。
強化批發檔口及商超合作
合作社在杭州、上海、北京、武漢、廣州設立五大直營批發檔口,在全國有 200 多家代理商及合作商超,日均銷量 15 噸,年銷售總額約 1 億元。
健全冷鏈配送體系
合作社在杭州市設立了 100 多個社區門店作配送點,配備有冰箱、冰柜等設備,與冷庫、保鮮車構成完整的冷鏈配送體系。合作社建成了線上線下聯動、線下配送和自主提貨相結合的淡水生鮮零售新模式,提貨送貨方便快捷,生鮮品質優良,月銷售額達到 1000 萬元。
3、拓展服務領域,合作共贏達到新高度
在開展好傳統服務項目的同時,合作社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模式,更好地為成員服務。
建立互助基金,解決成員資金困難
針對淡水養殖成本高、普通養殖戶缺少起步資金的實際情況,合作社成立了互助基金,幫助成員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實施統一采購,實現節本增效
合作社統一采購苗種、飼料、藥品等重要物資,大于 100 萬元人民幣的采購通過招投標進行。合作社對中標單位的售后服務做出詳細規定,如飼料供應中標商必須在供貨期內派駐 15 人以上的技術團隊,其中大專以上專業人員不得少于 80%,為合作社開展培訓服務不得少于 1000 人次等。合作社通過統一采購物資,不僅降低了采購成本,還能獲得穩定的技術保障,避免亂投食、亂用藥帶來的風險。
強化信息發布,確保成員利益
為避免生產盲目性,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合作社在杭州設立配送中心,每天統計全國 20個水產市場的淡水產品價格,通過數據分析推算出單品水產的市場需求量、塘口存貨量、市場發展趨勢、價格走向等信息。通過精準的市場研判,合作社引導養殖戶及時調整水產養殖品類,確保了成員利益。
4、深挖價值需求,三產聯動創造高效益
隨著水產行業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合作社深挖目標客戶的價值需求,吸引更多的目標客戶。
推出凈菜配送
合作社聯合浙江農林大學、浙江海洋大學等高校,研發初加工產品,將活魚宰殺、清洗、真空包裝后,配置好調料包,制作成凈菜,直接配送到家庭宅配市場,深得上班族和年輕人的喜愛。
推出魚類文創
魚皮、魚骨、甲魚殼等在過去被作為邊角料丟棄。合作社與中國美術學院合作,在美院學生的幫助下,將這些邊角料設計制作成精致的魚皮畫、魚骨飾品、甲魚殼工藝品,開發出比魚本身價格還高的商品。
引入休閑旅游
憑借距離上海、杭州、蘇州等城市 1 個小時車程的地理優勢,合作社通過社區店、網絡直播平臺宣傳推廣,面向都市居民開展垂釣、采摘、農家樂燒烤等周末休閑活動,開展土雞土鴨、蔬菜、果蔬等認籌養殖項目,實現了 “產品銷出去、人流引進來”。
案例三:
福建安溪縣山格淮山專業合作社
抓特色、促轉型、合作共贏繪藍圖
為改變當地“餓死不如炸死”的傳統鞭炮生產依賴,安溪縣山格淮山專業合作社抓準長坑鄉山格村特產山格淮山,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利益聯結的經營方式,發明淮山鉆孔灌沙種植等新技術,推出淮山面線、淮山營養米粉、早餐粥等特色產品,建設淮山農業觀光產業園,引領淮山全產業發展,使山格村成為依靠特色產品脫貧致富、推動鄉村振興的典范。
1、“四個統一”,發展壯大
合作社建有 1 個淮山生產主產示范區和 11 個淮山生產副產區,總面積 1500 多畝,采用“基地 + 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以 250 畝基地示范,通過農戶自種產品簽約入社、承包土地經營權入社、勞動力入社等方式,保價收購成員農戶種植的淮山,吸引周邊 8 個鄉鎮 3 萬多名農戶參與淮山種植。
合作社不斷探索科學生產經營和管理模式,做到“四個統一”。
一是統一生產技術規程,規范 12 個基地的淮山生產技術。
二是統一農業投入品,建立農產品種植規范,統一投入品的規格、用量等。
三是統一加工,建立 1 萬多米2 的淮山加工廠房,開發生產淮山茶、淮山面線等 10 多種淮山產品。
四是統一門店銷售規格,不符合標準的門店一律不予上市營業,合作社在福建省已有 115 家門店。
2、合作共贏,高效創新
合作社吸納福建省山格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入社,借力公司成員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優勢,在技術創新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研發真空包裝技術。為解決山格淮山保鮮問題,合作社請來福建農林大學專家進行指導,發明了山格淮山真空包裝技術,使山格淮山市場價從每千克不足 2 元上漲到 7 元,最高時達到每千克 20 元。
二是發明鉆孔灌沙種植新技術。合作社成立了淮山產業技術研究會,通過反復試驗,摸索出山格淮山鉆孔灌沙種植新技術,讓淮山根塊更易縱深生長,表色澄澈明亮,淮山產量和品質大幅提升,走上了科技帶動產業發展之路。
三是研發有機肥。為解決傳統技術種植淮山“隔年生產”的難題,合作社與省、市科研單位開展合作,研發可改善土壤營養狀況的有機肥,讓淮山園每年都能保質保量生產,實現年年耕種。
四是研發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合作社和省農業科學院合作研發淮山精深加工技術,推出淮山精裝、淮山原薯、淮山營養米粉、淮山手工面線、淮山營養粉、淮山酥、淮山薯片等綠色、健康、原味的淮山系列產品,受到市場追捧,銷路很好。
3、推廣示范,品牌升級
合作社創辦了福州山格淮山分公司、電子商務中心,設立了安溪淮山協會廈門辦事處,形成了規模經營格局,打響了山格淮山品牌。
一是提高“山格淮山”品牌含金量。合作社舉辦安溪淮山文化節,申報 “山格淮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吸引央視《致富經》欄目宣傳報道,提高了“山格淮山”品牌的知名度。
二是成立淮山產業扶貧創業聯盟。2016 年以來,合作社響應“精準扶貧”號召,發起成立安溪淮山產業扶貧創業聯盟,打造安溪縣千畝淮山基地、淮山產業扶貧示范園,幫扶安溪 8 個建檔立卡貧困村、10 個新經濟社會組織成為聯盟成員單位,以合作社提供淮山薯種、保底收購的形式,帶動貧困戶發展淮山生產。合作社在長坑、感德等 8 個淮山優良種植鎮建設了 1000 畝標準化淮山種植基地,邀請一批淮山種植能手作為講師,進入田間地頭,手把手帶動貧困農民種植淮山,共同致富,精準幫扶 213 戶貧困戶種淮山、穩脫貧。
三是構建淮山農業觀光產業園。合作社確定每年 11 月 11 日為安溪淮山日,把推動淮山產業三產融合發展的實踐歷程做成短片,在合作社、村委會等公共場所輪番播放,吸引社會力量商談合作,吸引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
4、成效顯著,屢獲殊榮
山格淮山成為福建省名牌農副產品,被評為福建省金牌老字號,獲得第五屆海峽兩岸農訂會創新產品金獎、第十一屆 618 海峽兩岸職工科技創新獎、第七屆和第十屆國際發明展覽會銀獎、國際發明展覽會德國站銅獎。
案例四:
河南省清豐縣惠農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
創新土地托管模式 助力農業“智慧”轉型
河南省清豐縣惠農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利用中化MAP服務平臺,面向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機作業、農資供應、農技指導、病蟲害防治等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實現合作社、村集體和農戶多方共贏。
1、完善服務模式,滿足不同需求
聯合村集體服務小農戶
采取“合作社 + 村集體 + 農戶”的托管模式,村集體負責流轉集中土地,將土地成方連片 500 畝以上;合作社建立村級服務站,為農戶提供種、肥、水、植保、收、儲“六統一”服務。有效促進了當地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多模式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根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業需求,形成了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鍵環節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種模式,幫助其種出好品質,賣出好價錢,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管理平臺
合作社與中化現代農業河南公司形成合作,運用中化 MAP 服務平臺,推動物聯網、大數據、智能控制、衛星定位導航等信息技術應用于生產管理、農機作業,實現農戶和經營主體用一部手機就可以買農資、用農機、問專家、看農田。在線上,實現地塊可視化管理、遙感巡田管理、農作物遙感監測、農機作業調度、農田精準氣象、病蟲害預警等智慧管理。在線下,科學調配人、機、地等資源要素,實現農機作業和生產管理有序開展。
2、開展綜合服務,助力現代農業
提供“全程機械化 +綜合農事”服務
合作社成立了“全程機械化 + 綜合農事”服務中心,不僅為服務對象提供全程的農機作業服務,還為其提供農資供應、農技指導、病蟲害防治等綜合農事服務,不斷提高服務范圍和水平,滿足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需求。
積極推廣農機綠色作業新技術
合作社通過舉辦新技術新機具綠色作業演示會,推廣玉米和小麥保護性耕作、農作物高效植保、噴灌機節水灌溉、土地深耕深松整地等農機綠色作業技術,截至目前已完成小麥免耕播種4萬畝、玉米免耕播種5.6萬畝、秸稈還田8.9萬畝、高效植保5萬畝、節水灌溉2萬畝、土地深耕深松整地作業4.5 萬畝。如今,合作社承擔了清豐縣2萬畝紅薯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實現了紅薯滅茬、旋耕、施肥、施藥、起壟、噴灌、打秧、收獲等環節作業機械化。
開展農機維修服務和技術培訓
合作社有農機維修技術工 5 人、維修服務車 2 輛,配備了電腦檢測設備、清洗拆卸設備等多種專用維修設備,每年維修農機 約600 多臺次。由于農機維修服務快捷便利,農機生產企業紛紛在合作社建立了售后維修服務站,提供農機維修服務。此外,合作社積極舉辦無人機、莖塊挖掘機械等作業技能培訓,每年舉辦培訓班 10 期,培訓人員 600 人次,培養了一批一線農機技術人才。
不斷拓展公益服務內容
一是開展定點幫扶。對無勞動能力的,托管其土地并免除部分服務費;對有勞動能力的,提供免費技能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農業生產和農機作業技術,參與農業生產。此外,合作社引導 10 名貧困戶入社,目前每人年收入達 3.5 萬元。
二是助力環保攻堅。合作社給成員以及在全縣作業的其他收割機免費安裝降塵設備,共安裝了 1000 余臺,并派技術人員下鄉跟蹤服務,巡訪指導設備使用,大大減少了揚塵污染。
三是主動投入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合作社組織骨干農機手10名,每日出動3臺植保無人機、4臺噴桿自走式打藥車、2臺服務車,免費為縣城街道、鄉鎮主干道、村莊和社區噴灑消毒液,累計消殺面積500多萬米2 。
3、服務成效彰顯,促進“三農”發展
經濟效益明顯、社會效益顯著、種植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案例五:
江西省靖安縣黃龍鳳凰山種養專業合作社
拓新“循環農業”模式 發展綠色有機農業
江西省靖安縣黃龍鳳凰山種養專業合作社將畜禽養殖糞污處理與種植業有機銜接,克服了傳統規?;笄蒺B殖廢棄物影響生態環境的弊端,探索出循環農業、綠色有機農業發展模式,取得了較好效果。
“養豬不賺錢,回頭看看田”。傳統個體養豬,豬糞尿還田,是很好的農家肥。隨著規?;B豬的發展和畜禽飼養量的增加,如何將大量的畜禽養殖廢棄物變廢為寶,更好地促進畜禽養殖業與農林漁業之間資源循環利用?江西靖安縣黃龍鳳凰山種養專業合作社積極探索,打通畜禽養殖與種植業之間的資源循環利用,形成合作社配套循環、異地對接社會化服務循環、立體種養生態循環三種畜禽糞污處理產業循環利用模式。
1、合作社配套循環模式
合作社成立之初以果園種植及園林苗木培育為主,種植板栗、楊梅、獼猴桃等果園面積 100 余畝,紅豆杉、羅漢松、桂花、山茶花、竹柏等園林苗木 15000 余株。2010 年起,合作社開始發展畜禽養殖,至 2018 年,豬場養殖規模已達萬頭。為解決畜禽糞污污染問題,合作社投資建設了與養殖規模相匹配的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建立綠色有機水稻基地,借助農林漁業基地處理畜禽糞污,實現種養循環利用,最終消納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后的產物。
合作社主要運用四種配套循環利用模式,即“豬—沼—稻(綠色、有機)”“豬—沼—稻—油”“豬—沼—果(板栗、楊梅、獼猴桃)”“豬—沼— 苗木(園林)”?!柏i—沼—稻 / 果 / 苗木(園林)”模式是指規?;B豬產生的糞污經過干濕分離處理后,一部分干糞經堆積高溫發酵處理,用于基地,也可以出售;另一部分糞污水經沼氣池厭氧發酵處理,變成優質有機肥,用專用車送至基地,用于水稻、果樹、園林苗木種植?!柏i—沼—稻—油”模式是在“豬—沼—稻”基礎上,增加一茬油菜。
通過多種形式的種養結合,畜糞肥沃了田地,提高了作物品質、產量和效益,促進了種植養殖共同發展,避免了環境污染。
2、異地對接社會化服務循環模式
靖安縣是江西綠色有機農業發展縣,水稻、茶葉是兩大支柱產業,境內有大片茶園種植基地,需要大量有機肥。靖安畜禽養殖的發展,為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提供了優質的肥源。合作社探索出農牧循環利用、異地對接的社會化服務模式,將合作社自身無法消納的資源,通過“豬—沼—茶(綠色、有機)”“豬—沼—果(綠色、有機)”“豬—沼—花(切花)”的模式實現資源再利用,滿足各基地對有機肥的需求。
一是訂單送貨方式。主要向大型茶葉基地、大型果園場輸送沼液。合作社指導各基地建立大型沼液周轉池及配套管網,根據生產季節需求,簽訂供貨協議。按照基地要求,合作社定期將沼液運送至基地周轉池。合作社的收費標準為:20 千米以內、34 噸的專業轉運車,每車收取 400 元;20 千米以外,每 10 千米加收費用 50 元。
二是訂單自提方式。主要向蔬菜基地、花卉基地、中小果園及家庭農場輸送沼渣。根據生產季節需要,合作社與用戶簽訂供貨協議,用戶開車上門提貨。收費標準為每百千克 40 元。
異地對接社會化服務模式主要解決資源轉化循環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合作社提供異地對接社會化服務的利潤不大,服務收入用于維持人員、車輛、油料等基本開支,將大部分利潤讓給了基地、果園、家庭農場。以仁首鎮大團村茶立方基地為例,合作社將處理后的沼液用專用沼肥槽罐車運至基地儲肥池,通過灌溉管網,與基地 1500 畝茶園基地相配套?;毓步ㄓ姓右撼?1200 米3 ,鋪設灌溉管網近 10 千米,年消納沼液約 1.5 萬噸,減少商品肥使用約 225 噸,每畝節約商品肥 350 元。使用 1.5 萬噸沼液成本僅為 20 萬元(每車 30 噸、400 元一車),每年僅肥料一項就節約成本 32.5 萬元,而且茶葉品質得到大幅提高。
3、立體種養生態循環模式
立體種養是充分利用林下空間、蟲草等自然資源發展養殖業,產生的廢棄物回歸土壤,供種植業再利用。立體種養生態循環模式實現了從傳統農業 “資源—畜產品—廢物排放”的生產過程向“資源—畜產品—再資源化”生產過程的轉變。
為充分挖掘土地生產的潛能,合作社認真考慮禽類養殖的基地選擇和空間配置,通過發展土雞養殖開展立體種養生態循環利用。合作社在果園、苗木基地林中放養土雞,充分利用林下空間和蟲草等自然資源,既減少了雞的飼喂量,節省了大量糧食,又能有效清除大田害蟲和雜草,達到生物除害的功效,減少了勞動強度和大田的藥物性投入。同時,還能增強家禽機體的抵抗力,家禽少得病,節約了預防性用藥和果樹、苗木肥料的資金投入,實現了以林(果)養牧、以牧促林(果)、林(果)牧結合的循環發展。合作社鳳凰山土雞園養殖場占地 2 萬米2 ,年飼養母雞 2 萬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案例六: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桂冠荔枝專業合作社
全產業鏈發力 多措并舉助推荔枝產業升級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桂冠荔枝專業合作社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制度建設為基礎,實行技術、品牌、銷售三輪驅動,推動全產業鏈發展,促進三產融合發展,有力提升合作社的服務能力和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了當地荔枝產業振興,帶動了當地農戶增產增收。
荔枝產業
1、健全規章制度,夯實規范發展之基
合作社根據自身發展實際,建立組織結構,健全章程制度,不斷增強成員合作意愿,調動成員積極性,促進合作社提升發展質量。
一是健全內部管理機制。合作社成立了成員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等組織機構,定期召開成員大會,討論決定合作社經營方向、大額投資等重大事項,堅持民主決策,實行一人一票。合作社制定了章程、財務等內部管理制度,堅持財務公開,每年年底向成員公開財務狀況,接受成員監督。
二是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成員按300元/股的標準,以現金形式出資入社。合作社每年盈余在提取公積金后全部返還給成員。通過成員統一出資、合作社統一服務、盈余統一分配,實現了合作社與成員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三是強化技術驅動,推進技術示范推廣。先進種植技術是合作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支撐,合作社從創建之初就注重技術研發推廣。
2、重視技術培訓和科學育種
聯合科研院所建立示范基地。合作社與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在專家指導下,建立了荔枝生產示范基地,引領帶動成員農戶科學種植。
定期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合作社定期邀請專家開展綠色食品關鍵技術、安全生產、栽培技術等培訓,對農戶進行專業指導。此外,合作社還建立了一支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荔枝生產技術團隊,為果農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
培育優質荔枝品種。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在推動“桂味”“糯米糍”等東莞傳統優質荔枝品種的同時,還大力研發、培育、推廣“冰荔”“大逕紅”等名貴新興荔枝品種?!氨蟆背市男?,肉質晶瑩、味甘清潤,是合作社通過多年研發培育出的名貴品種,自上市以來便供不應求,成為合作社熱銷產品?!氨蟆焙汀肮鹞丁狈謩e在 2018 年、2019 年中國優質荔枝擂臺賽中榮獲金獎。
3、強化品牌驅動,增加產品附加值
合作社不斷擴大品牌影響力,提高產品附加值。
一是培育品牌。合作社在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基礎上,融合市場競爭優勢、產品特征和特色文化,培育“大逕荔枝”商標品牌,先后通過綠色食品、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二是運營品牌。合作社制定品牌建設規劃,把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納入標準生產管理范疇,實行統一生產標準、統一供應原料、統一產品品牌、統一包裝設計、統一對外銷售“五統一”服務,為品牌運營打牢基礎。
三是宣傳品牌。合作社聯合大逕村委會連續舉辦了七屆大逕荔枝文化節系列活動,以“生態大逕,綠色給‘荔’”為主題,以冰荔拍賣、荔枝品評、品牌推介、產銷簽約、休閑采摘等活動為內容,全力打造“荔枝之鄉”。
4、強化渠道驅動,逐步實現以銷定產
合作社通過建立倉儲物流、發展電商、抱團銷售等方式,不斷拓寬銷售渠道。
一是完善冷鏈倉儲設施,提高物流配送能力。合作社建設荔枝田頭冷庫,解決了全程冷鏈配送“最初一公里”問題,為新鮮“大逕荔枝”銷往全國補齊了短板。合作社與快遞公司簽訂荔枝空運優惠協議,降低產品運輸成本。
二是借力線上營銷渠道,助推荔枝暢銷全國。合作社積極進駐各大電商平臺,開展訂單銷售和網上預售等營銷模式,在荔枝上市前就與電商、物流平臺簽訂購銷協議,目前每年在上市前就有近 50 噸荔枝被預訂。
三是成員抱團銷售,增強營銷能力。合作社在產品品質、品牌知名度以及營銷策略等支撐下,吸引了廣州、深圳、東莞等地果蔬電商平臺、微商城(戶)等客商,直接前來采購,合作社開展團購優惠促銷活動,穩定并擴大了產品銷售市場。
5、培育新業態,拓展農民增收新空間
合作社開展“大逕荔枝”文化節系列活動,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采摘,積極促進三產融合發展。
一是培育鄉村新業態。合作社將農業與文化、生態、旅游等深度融合,積極引導和支持成員完善果園荔枝休閑采摘設施設備,爭創市級荔枝休閑采摘示范點,為游客提供旅游采摘體驗。
二是創新銷售模式。合作社與相關電商平臺、旅行社合作,推出“現摘現吃”團購活動,拓寬了銷售渠道。每年 5~7 月,合作社荔枝采摘團訂單量均超 1000 單。
三是推進農民就業增收。合作社通過種植荔枝、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為當地農民提供了荔枝產業、鄉村旅游、休閑觀光采摘等多產業就業增收渠道。
案例七:
云南省賓川縣宏源農副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
創新發展添動能 共同致富譜新篇
云南省賓川縣宏源農副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通過抱團發展,統一采購農資,統一技術服務,實施標準化生產,大力創建品牌,注重資源整合,發展壯大了葡萄產業,增加了農戶和村集體的收入。
1、統一供應農資
合作社是本著幾戶農民一起買農資便宜、可以降低生產成本的初衷組建起來的。一直以來,合作社都是直接從廠家采購農資,以廠家指導價配送給成員,農資配送量計入成員賬戶,并為成員提供農資施用技術指導服務。葡萄收獲后,合作社將采購農資環節產生盈余的 60% 按農資配送量返還給成員、10% 作為合作社發展資金、30% 作為生產技術管理團隊的技術服務費。2019 年僅農資采購一項,返還成員的盈余就達 1142 萬元。
2、統一技術服務
合作社引入紅地球、夏黑、紅寶石、火焰無核、陽光玫瑰、紫甘無核等優質葡萄品種,開展葡萄品種資源的儲備和品種選育,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科技培訓、統一配方施肥,實現了規范化、標準化種植。合作社按 10~20 戶成員的規模標準,建立成員之家,并推選一名家長,由家長牽頭組成生產技術管理團隊,為成員提供生產技術服務。合作社制定了葡萄生產技術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在云南省葡萄主產區推行,推動了農戶種植節本增效。用常規種植技術模式,單個農戶只能管理 3~5 畝,每畝肥藥成本 6000 元以上,采用合作社的種植技術模式后,單個農戶可以管理 20~30 畝,每畝肥藥成本 3000 元左右,畝均節約肥藥成本 3000 元左右。
3、注重品牌創建
合作社把綠色生態、優質安全作為發展目標,建設運用“源頭可控制、過程有監管、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跟蹤、質量可溯源、信息可查詢”的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合作社把二維碼小紙片放置在果粒間,消費者購買葡萄時,掃描二維碼就能了解葡萄的生產全過程。每一串從基地產出的葡萄都有自己的“身份證”,都能溯源,消費者買得放心。合作社以品牌建設為抓手,積極做好產品質量認證、商標注冊、名牌產品爭創工作,注冊了“樓鐵源” 商標,葡萄生產基地通過了“GLOBOL.GAP”認證,產品獲得了“中國十大葡萄品牌”“中國百強果品”等稱號?!皹氰F源”牌葡萄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供不應求,一貨難求。
4、促進村社合作
合作社與村集體、農戶聯合組建合作農場,推進葡萄產業發展,主要有三種模式:
一是“合作社 +農戶”組建合作農場。合作社與蔡甸村5戶農戶共建合作農場,帶動農戶種植葡萄 115 畝。2020 年 7 月,葡萄全部售完,實現純收入 460 萬元,農戶占股 50%,共獲利 230 萬元。此外,5 戶農戶參與葡萄種植,獲得勞務收入 69 萬元;通過共建合作農場,參與葡萄種植,戶均實現純收入59.8 萬元。
二是“合作社 +村組集體”組建合作農場。村組集體將閑置土地、溝渠、路壩、庫潭、水池等入股合作農場,引導村民加入合作農場。合作社負責為種植戶提供農資采購、技術指導、品牌營銷等服務。比如,小龍潭、周能等村民小組將集體資源資產入股合作農場后,每個村組集體年增加經濟收入 88 萬元。
三是“合作社 +村集體 +公司”組建合作農場。蔡甸村成立了賓川縣樂滿地農業開發公司,其中村集體退耕還林土地、林地作價入股、占股 20%,村民現金出資、占股 80%。公司投資 653 萬元,種植釀酒葡萄 130 畝、鮮食葡萄 210 畝、突尼斯軟籽石榴 400 畝、滇橄欖 240 畝,并以團體成員身份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負責規劃管理。合作社依托公司籌措的資金,建成集葡萄酒釀制、農家餐飲娛樂、科普會議為一體的綜合辦公大樓,建設紅提標準化種植示范園,通過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
以上七個合作社案例,各有各的運營模式,無論哪種模式最終是要通過合作社的形式更好的服務廣大農民朋友,讓農民朋友從中受益,達到致富的目的。以上七種合作社案例,你收獲到了什么?對此有什么啟發和想法呢,歡迎交流評論!
(完)
聲明:以上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冒犯,請及時聯系,會立即處理。
鄉村集結號:北京城鄉策略研究院自辦媒體。肩負“破解鄉村振興之惑,探索產業融合之道,塑造鄉土田園之美”使命,深耕鄉村產業升級、美麗鄉村建設、農文旅融合等領域,傳播世界鄉村發展新思維、新理念、新模式。搭建全面賦能鄉村可持續發展的自媒體信息交流平臺、智慧創新講臺、鄉村產業舞臺,宣傳推介展臺。為致力鄉村發展的建設者提供快速、有效的知識傳遞服務,實現村企相依、景田相望、城鄉相融的美好愿景。
{{item.content}}